[cp]人与人的认知偏差,是灾难的源头。
不同的人,做出的事情与风格决定了人的命运走向。
张大千是一个非常豪迈不拘小节的人,但是实际上他心思细腻的很。
当时有个画贩子拿着一副画,说是溥心畲(著名画家)的画,上面的落款是张大千与溥心畲合作(一起画的)。
张大千一看,画确实是溥心畲的画,但是和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画贩子急的要哭,因为溥心畲当时的画作价格远逊于张大千。
张大千和溥心畲一起创作的画,那可非常值钱了。
但是如果这张画被张大千证明只是溥心畲自己画的,那么侧面意义上还证明溥心畲借用张大千名气,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蹭热度。
按理说溥心畲姓爱新觉罗,是皇族,恭亲王的孙子。他个人名气虽然不及张大千,但是肯定不屑于干这种事。
但是怎么就流传出一副他的画,上面落款是他和张大千的合作,又被张大千给否定了呢?
张大千二话不说,直接取笔,在画上又添加了些内容,然后又题字:丁亥某月大千又笔。
然后他把画给画贩子说:这下总算合作了,你放心吧。
大师就是大师,区区几笔,帮画贩子补上了画作的经济价值,又保护了溥心畲的声誉。
张大千非常擅长应对这些画贩子,让他们领他的情。那个时代画贩子叫做“估人”。
聪明人会装憨,不拘小节与心思细腻并不冲突。
同样是张大千的事,不过主角换做他的一个朋友K。
这个人也是一个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名字我就不提了,就叫K吧。
K的收入不高,需要张大千时不时画一幅画来接济一下。
有一次张大千画了一幅《东方朔偷桃》的白描画(没有颜色只有形体的画)给K,让他留着必要时候可以卖掉。
正好当时的上海大同影视公司的老板柳中亮想要一幅张大千的人物画作,内容随意。
然后通过中间人,柳老板见到K,看到了这幅《东方朔偷桃》。
柳老板一看,我去,介尼玛是啥玩意。
画上的人物面目全非,五颜六色东飘西荡,东方老头的嘴唇抹着直男都无法想象的魔鬼红,而且嘴唇和鞋头子串色了。
柳老板表示看不懂,很费解,说好的白描呢?
于是柳老板和中间人说:我要白描,不要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五十年代国外的新写实主义,通俗艺术,我乱加的,但是当事人大概就这意思。)
中间人也看傻眼了,于是转天问张大千,张大千脑海里万千草泥马奔腾而过,找K拿画过来看看。
张大千一看,也傻眼了,是这个K自作主张往上加了许多颜色,把原本画的意境全破坏了。
于是张大千说:“你要着色人物,尽可以向我要嘛,这一张变成城隍庙里的花纸头了,放着吧!”(原话)
K一脸没趣,就走了。后来张大千再也不给他一张画了。
大师拿画接济你,你自以为是的在画上涂涂改改,传出去却要毁大师名声。
这朋友怎么交?
自古以来人性的多样性就一直存在。
张大千在溥心畲的画上添加内容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毕竟双方旗鼓相当,也是给画贩子一条生路,毕竟如果不题字画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但是K在张大千的画作上涂涂抹抹,是自作主张想提高画的价值(彩色比白描值钱),但是因为其水平真的很扯淡,最终只会把画毁的一文不值,还伤了和张大千的交情。
为什么一件事,有的人做好事,有的人做就会造成灾难。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异![/c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